换源:
节点一
一、应天城外,少年郎 (1/2)

应天府外郭。

一个简陋的茶肆刚开业。

就迎来了两个特殊的客人。

洪武大帝朱元璋刚刚视察民情归来。

河南大旱,饿殍遍野,又恰逢瘟疫流行。

现在还没有解决之策,这让他心情沉重。

“店家,来碗茶!”

“好来!先说好价格,茶水十钱一碗。”

“嗯?”

朱元璋的眉头瞬间就皱了起来。

他平生最恨贪财好利之人。

为此,已经不知道剥了多少人皮。

一个市井之间的小铺子,物价竟然昂贵至此。

“胡说,上次咱经过这里,喝过这里的茶水,明明是一钱三碗!现如今,如何如此之贵!”

接着一个清秀少年抬起头来,耐心解释道。

“那是客官不知,之前是刘老头的茶肆,现在则是我的,其中有两点不同。”

少年抬头的一瞬间,就让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子。

旁边侍奉的齐泰刚喊出一个字,就被朱元璋严厉的目光瞪了回去。

少年的脸上虽然带着一抹炭灰,但是丝毫掩盖不了勃发的英气。

一双眼睛,灿若星辰。

“哦,少年郎,你给咱说说,到底是有那两点不同?”

朱元璋原本皱着的眉头也平复了下来,他侧了侧身子,眼中隐有泪光闪现。

朱晨看到面前之人如同一个老农,虽然穿着朴素,但是面目威严,身边那人则像是账房。

顾客就是上帝,是自己吃饭的衣食父母。

他一边生火,一边耐心回答道。

“客官,正好茶水还没烧好,我就给您仔细讲讲这里面的不同。”

“原来刘老头烧茶用的水都是取自门前的秦淮河,方便则方便,可这条秦淮河贯穿应天府,全城百姓吃喝拉撒都在这条河里,淘米的,洗衣的,还有洗刷马桶夜壶。”

“这样的水,喝了,即便是烧开的,那也不卫生。”

“你们知道疟疾么?这种病大多就是这样得来的,病从口入。”

“而我的水就不一样了,是取自应天府西北三十里处的狮子山上的山泉水。”

“这可都是我辛辛苦苦从那里背回来的,一天只有三十斤,物以稀为贵。”

齐泰听到这里,跟着赞叹道:“好一个物依稀为贵,没想到少年郎还精通诗文,出口成章。”

齐泰有个好脑子,大明朝的各种数据和历史典故基本上都装在他的脑子里。

这也是朱元璋愿意带着他的原因。

但朱元璋的关注点却不在这一句话上。

而是问道:“少年郎,你说病从口入,疟疾主要是喝这些水引起来的?”

“通过水源传播的疾病多了去了,只不过疟疾造成的死亡数量最多罢了?现在时常发生的瘟疫,也有一半的原因就是因为水源不洁的原因,只要是规避这些问题,这大明朝的人口能多个几分之一不成问题。”

朱元璋听到这话,精神一震。

“老齐,你说一下这些年因瘟疫和疟疾大规模死亡的人数。”

齐泰立刻躬身说道:“自从大明朝建立,到现在因瘟疫和疟疾死亡的人口,登记在册的就有七百六十八万五千三百余人。”

朱晨知道明初的人口总数是在六千余万,听到这个数字,也是心生感慨。

华夏民族历来多灾多难,造成大规模减员的不仅仅有战乱和饥荒,还有瘟疫和疾病。

但这个账房有如此见识,到让他心里有些好奇。

“战争和饥荒我们不去说,就说瘟疫和疾病,这些都是有办法预防和控制的。”

“就比如我刚才说的水源问题,只要是保证入口的水和食物是干净卫生,而且煮熟的,就能解决一大部分。”

“还有一些,发现瘟疫的苗头,要及时隔离,保持卫生,用石灰对环境消毒等。”

“具体的做法就是……”

这些在后世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一点都不稀奇。

可随着朱晨的侃侃而谈。

他随口说出的一些改进措施,却让朱元璋和齐泰两人听得如痴如醉,恍然大悟。

有些事情如同一层窗户纸,一点就透。

水烧开了,朱晨拎起水壶,准备泡茶。

可是转身就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只见那个账房已经摊开笔墨,正在奋笔疾书。

老农模样的人,也紧盯着账房书写的内容,像是在检核一般。

朱晨走近一看,正是刚才自己讲的话。

“咳,我说两位,咱就是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