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茹从小在深闺阁楼上长大,十六岁以前没进过自己家的后花园。家里没儿子,只有这么一个独生的闺女。六岁那年家里给她请了一个教书先生,三年后先生补了杭州刺史的缺,上任后她便再没读过书。
温婉茹的爸爸是个翰林,常在上书房行走,家里有个三进三出的大院子。进门就看见一块绣着牡丹图样的屏风,绕过屏风的右手边,养着几个抬轿的小厮,左手边是看家护院的家奴。正门是个大客厅,里面摆放着两个太师椅,两侧是的门柱上有个烫金的对联,作者是宋代楼钥,上面写的是:门前约莫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这是温婉茹的爸爸专门接待来往的官员,以及黑白两道的朋友的房间。
走过正门的客厅,看见的三个盛满水的大水缸,东边是家里老嬷嬷们的住处,西边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正面是个家用客厅,用来接待亲属的地方。在院子的西南角有个回廊,穿过之后是内眷的居所。一排两层楼的房间,一层是温婉茹吃饭的地方,二层是起居梳妆的卧室。窗户上雕刻有梅花图案,房檐屋角上四面各坐着一只神兽,昼夜不动的守护着这个家的宁静与安详。
温婉茹小的时候喜欢坐在回廊边,手上拿捏着一根针线,在手帕上刺绣,身旁放着一个簸箩,各种彩色线的都在其中。不时会跟随母亲进入厨房,学习如何做饭,料理各种家事。尽管裹着小脚,但是却不影响她有一颗出去的心,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九三七年侵华日军的到来,让温婉茹不得不随着家人逃到了河南老家白马镇,在镇子里有一家祖传的当铺。不想土匪到来劫富济贫,把铺子洗劫一空,还杀死了当铺里的两个伙计。可怜的当铺掌柜哪里见过这阵仗,吓的蜷在当铺的角落,人也变成了失心疯。
随着日军的不断占领,爱国的学生一批又一批的游街示威,请战保卫家乡。没多久便听说淞沪战役爆发,温婉茹的爸爸为了女儿的安危,让她嫁给了郑思明。后跟随郑思明到乡下,跟着邻居林嫂子学会了纺线织布,也跟着镇上的老人学起了做鞋。日子久了,手上便勒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日出日落的时间一晃就是三年,河南粮食歉收,温婉茹跟着林嫂子去了山上摘野菜,回来熬粥喝。回来的路上,看见饿死的人躺在路边,几条野狗围着他打转。树皮早已没有了,郑思明想带着温婉茹去逃难,可看着她一天又一天大着肚子,终究还是难开口。
傍晚太阳西下,远处橘黄色的光还在天边闪亮,刺痛着双眼。隔壁的林嫂子正收拾家里的细软,打算明天上路找吃的。白马镇卖儿卖女已是司空见惯了的,周围的粮食大户也被抢空了,粮仓没有粮,政府的救济粮又没到,郑思明不知如何是好。
一个月后女婴出生了,带着微弱的啼哭,那干瘪的**,哪里会有奶给孩子吃呢?郑思明抱着女婴,走出了大门,回来时只剩下了郑思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