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九
:七十年代篇:2 (1/2)

育红中学曾经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学校。育红中学这个名字是解放后才改的。名字虽然该了,可是校园里那几座红墙绿瓦,庄重威严的教学楼,却无言地宣示着它厚重的历史和曾经拥有的辉煌。

因为育红中学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学校的学生里有不少是省政府和军区干部的子弟。梁海平就是其中的一个。海平的父亲军区的高级干部,母亲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员。海平继承了父亲修长的身材和母亲的美貌,虽然只有十三岁,她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相貌出众的女孩子了。加上她能歌善舞,是学校宣传队的骨干分子。学校里的大小活动,几乎都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这天刚下课,海平就被班主任黄老师叫到学校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坐着好几个神色庄重、官员模样的人。海平尽管年纪不大,却是见过大场面的。她一眼望过去,注意到除了几个大人外,屋里有一个年纪和她相仿的男孩子。那男孩面向着她坐着,稚气未脱的脸上有一双黑白分明的深邃大眼。男孩子有些拘束。当他望向门口时,他的目光恰好和海平探寻的眼光相遇。他有些不安地避开了海平的眼光,扭头望向了别处。

海平却好似被这一瞥击中了。她的心无端地跳动起来,脸也有些发烫。她站在了门口,有些不知所措。

屋里的一个年长者连忙招呼道:“来来来,进来吧。过来坐下。”

黄老师看来也不认识所有的人,她只是对着老者叫了一声:“胡校长。”就在一边坐下了。

待大家都坐下后,年长者,也就是胡校长说道:“刘科长,你看看,这就是梁海平。她和周书华,都是我们学校里又红又专,表现出色的学生。周书华父亲在学校工作。梁海平父亲是军区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家庭出身是没有问题的。”

那个被唤做刘科长的人,是个四十岁上下,眼光锐利的男子。他上下审视了两个孩子一番。又让两人站起来,在屋里走了几步。然后抿抿嘴,点了点头。

他示意两人坐下。郑重其事地说:“我们打算,挑选你们两人,去完成一项十分光荣和重要的政治任务。再过几天,就有外宾到访我们广州。我们要表示热烈地欢迎。你们的任务呢,就是去给外宾献花。因为有一个男外宾,一个女外宾。所以你们俩个,就要分别给他们献花。”

听了此话,海平不自觉地挺直了胸,脸上露出兴奋地笑容。她悄悄地打量了一眼身边的男孩,发现他并不像自己那么反应热烈。

周书华好像有些意外,或是反应有些迟钝。他轻微地在椅子上躬了躬腰,闷着身回答了一声:“嗯。”

“你们记住,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你们一旦被选上了,就要认真对待。首先你们要好好练习,到时候绝对不可以出错。另外你们要注意你们的仪表,要体现出中国人民,中国青少年的热情和礼貌!知道吗?还有,完成这次政治任务之前,你们不可以泄露消息给任何人,比如你们的同学,或者是家人。都绝对地不允许!记住了吗?”

“记住了!”海平乖巧地朗声回答道。

周书华随后也答道:“记住了。”

刘科长的眼光在两人的之间来回扫了扫。又说:“从明天起,你们每天早上必须七点就要到学校,做好准备,随时出发。”

旁边的年长者接过话头说:“给外宾献花是非常光荣的任务,你们能够被选上,是党和国家对你们的信任。你们一定要珍惜!你们今天放学后就去音乐室练习。一定要做到熟练。绝不可以出错!”

他说完后,屋里其他的人也纷纷附和着各种叮嘱和教导。海平的班主任老师也即时表示说要大力支持海平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

等到各人轮番冗长严肃的谈话结束后。海平和男孩被允许离开了办公室。

一出办公室的门,海平就忍不住拉了拉走在前面的男孩的衣袖,说:“哎,你叫周什么来着?”

男孩好像受惊似地抬起了自己的手臂。他转头看了一眼海平。脸竟然红了。说:“我叫周书华。”

“周书华?”海平重复着,说:“你这名字怎么有点像女孩的名字?”

听了这话,周书华有些不高兴。他回击道:“那你的名字呢,像个男孩名。”

“哎,你知道我的名字啦?”海平高兴地说。

像是被揭穿了什么秘密似的,周书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嗯,刚才老师不是说了你的名字了嘛?”

“太好了!我知道你的名字,你也知道我的了。一会儿放学后我们在音乐室见。”海平丝毫没有注意到周书华的尴尬。她对他挥挥手,步履轻盈地走出了办公楼。

放学后,周书华匆匆来到音乐室。音乐老师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音乐老师是个年轻的女老师。她正在整理教室里的桌椅,忙得满头大汗。见到周书华,连忙招呼他说:“快来帮忙把这些桌椅挪一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