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节点九
第一章 (1/2)

初冬,青州,杜府。

屋里烧着银丝炭,温暖如春,又是熏着香,淡淡的百合香十分怡人。

着木兰色缠枝对襟锦衫,一习撒花素色百褶裙,半发绾了一个随常云髻,不戴珠翠,不着脂粉的一个少女正浅浅笑着把手中的帕子收了最后一针,用剪子仔细断了线。

旁边的曾师父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快拆了绣架,让我看看。

一幅二尺长,一尺宽的帕子铺在了桌案上,只见几株芰荷亭亭玉立,碧叶软软柔柔地伏在水面,构图视野虽小,但胜在娇俏可爱。

翻过去,帕子的背面,绿蓬红莲,浮叶下游了几尾锦鲤,鱼身摇摆,轻薄透明,竟是栩栩如生。

曾师父用指腹抚过,虚实排针,针迹点滴不露,轻盈与浑厚相得益彰。

“姑娘的双面三异之绣,天衣无缝。”曾师父这是发自己真心的赞美。

“若善不敢自傲,倒是嬷嬷教得实在好。”杜若善在旁浅浅笑着。

曾师父“呵呵”地笑了起来,贵女芳龄十三,天真烂漫,虽然年纪小,但大方得度,勤思奋学。更何况,这少女在丹青与绣艺的天赋极高,假以时日,必成大家。

“时辰不早了,我明日再来。”

“好。”杜若善颔首,一扯金铃,近身侍候的东月捧着两盏热茶进来。

饮过热茶,两人披了大氅,捧了手炉,走过了夹道。

送走了曾师父之后,杜若善去了后花园的暖房。

数九隆冬,树木枯萎,百花调零,但在精心打理的暖房有着春日才盛开的娇花。

暖房的墙壁用云母粉的胶泥涂了,既防潮又避寒,也能省了不少炭。

这暖房并不大,只见约有十多盆花草错落地摆架子上,分别有水仙、山茶、君子兰、海棠等等。这片花,当属君子兰最是难养了,花匠得力,竟也让它有了两个花骨朵。

一株紫葳养在了一个满抱的花盆,枝叶繁茂,缠绕挂满着暖房的架子,煞是好看。

只见中央有一青花大缸,因着天气骤冷,便把这养鱼的大缸移到了暖房,近了看去是五彩斑斓的锦鲤和一株子午莲,水质清清透透。

杜若善专心致志地盯着水中的锦鲤。

这是曾师父的规矩,绣活一个时辰后必须要练目,得看着游动的锦鲤一刻钟,免得日后成了鱼目珠子,就得不偿失了。

东月挑了帘子,说道:“姑娘,大爷唤你去他书房。”

最近父亲政务十分繁忙,这午膳的时分,还要见她,可见有重要之事与她说。

想来,父亲抽空见了她这一面,日后定会更加忙碌。

本就闷闷不乐,一想父亲最近都在打点着回京的事宜,她已经隐隐猜测到父亲找她是何事了,心中更是十分失落。

“走吧。”

才下完一场雨,空中仍似乎飘着雨丝,但鼻息间清洌无比。

东月撑着一把油纸伞跟在她身后。

守院门的两个婆子见是姑娘,作了一礼,不卑不亢地又继续站着。

杜若善带着东月走了进去。院子众奴仆见是姑娘都一一行礼。

杜若善走了进去,让东月留在外头。

“父亲。”进了书房,杜若善唤了一声,便乖顺地坐到一旁椅子。

书房的布置极为简单,只两面高顶的书柜,整整齐齐地放满了书。还见一张花梨长桌子,一个青檀笔架子,一端青玉砚,一个笔托,再不见多余的摆设。

杜达瑜任青州知州,此时坐在长桌前,留着长须,身段清癯,肤色白净,有着读书人儒雅气质,也有着身居高位的不威自严。

他早知女儿心思细腻,也许她已料到此番唤她前来是何事了,道:“过些时日父亲与你一同回京都大宅,只是此次回去了,你就得留下跟你祖母学规矩。”

杜若善也不望她父亲,挑了一下眉,低着头轻轻软软地说道:“学规矩?难道我不能回外祖母家么?”

杜若善说出此话有因,她虽是在京都出生,但因母亲在她不足周岁时便逝了,三岁的她就跟着父亲前往青州上任,此后只是每年跟着父亲进京朝贺,进而会在大宅过完正月便返回青州。

她并没有做好在京都大宅待这么久的准备,听父亲的意思,她要在那里待到出嫁了。杜若善深眨一下眼睛,轻轻地呼了一口气,暗想着,她再是不愿意,也不能成为父亲的负担。

这两三年来,祖母常说,父亲一家子都在外边,没个想念,就想留下她陪着。这话里的意思一则怪父亲不能伺亲,还要把女儿都教坏了,不孝敬她这个做祖母的。二则,怪他不肯把女儿放出手心,还怕她不是亲祖母亏待了他的女儿。

杜达瑜为杜家长子,非杜周氏所出。杜周氏是在杜达瑜七岁时进的门,育有一子一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